小時候除了農曆過年以外
最令人引頸企盼的
莫過於每年農曆三月三日上帝爺生日的到來
因為那代表著有野台戲及布袋戲可以熱鬧上好些天。

說話上帝爺的生日前數天
隸屬於同一鄉鎮的七個小村落就開始兩天兩夜的輪流唱戲宴客
為上帝爺慶生直到三月初五,綿延數里的神驕從大上帝到七上帝
護駕的七爺八爺及眾神祇乩童出巡繞鄉
搭配著每個村落鄰里的鎮頭表演舞龍弄獅鑼鼓喧天
所到之處
善男信女沿途鳴放炮竹虔誠膜拜
最後才在精疲力竭的夕陽餘暉中再一鼓做氣
於震天嘎響的鞭炮聲、吆喝聲護送下「入廟安坐」
點燃到最高潮。

至今
還記得曲終人散後那種繁華退去的落寞感覺
絞著還懸在餘音繞樑的陶醉中
得經過數天的沈寂才得以回歸現實。 

不知道為什麼從小就對野台戲情有獨鍾
有一陣子甚至到了日思夜想的迷戀地步
對於戲裏女扮男裝「男主角」的翩翩扮相無來由的神魂巔倒
尤其是那扮演陳世美主角的顧盼風采還一直滯留腦海徘徊不去。

當時 (大約40幾年前的小村莊)
通常是草草用過晚餐後
就迫不及待拿著小板凳去「卡位」(搶位子)
中場時間再跟著爭先恐後
躡手躡腳地繞到亂七八糟的後台
一睹「明星」風采
過過 - "瞻仰偶像"之


每年也只有這個時候可以奢侈的擁有零用錢
在忙碌穿梭的小販中滿足地吸吮著「燒酒螺」
舔著黏搭搭的棉花糖大聲吆喝著撞打彈珠台
喜滋滋地大口咬著碳烤香腸
多麼天真的浪漫歲月!


曾經何時
純樸的忠孝節義劇目不見了
開啟鄉智的稗官野史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忽古忽今的歌舞節目
到了九零年代更是鋼管秀的草莽型舞台
令人不忍足睹地徒留唏噓。 

記憶中
那意氣風發的陳世美
悽美哀怨的苦旦
插科打諢的丑角
叮叮噹噹的吵雜樂音
全部化成了記憶巷弄中的斑剝黑點
孩提時代的夢就這麼地化成縷縷輕煙、隨風而逝。

到了五零年代末期正值電視方興未艾
小村落中只有雜貨店老闆購有一台黑白電視
每到開播時間幾乎是盛況空前的攜老扶幼
人手一只板凳排坐到馬路外
只為了觀看精彩絕倫的鄉土歌仔戲
那是怎樣的一種延伸自野台戲的迷戀啊!  
 
兒時的記憶
午夜夢迴的大屯寮
「公會堂」廣場前的廟會盛況
布袋戲中聲嘶力竭的霓虹光影
野台戲裏盪氣迴腸的都馬調
迴盪在低矮錯落的磚造瓦房下
那窄小幽暗的迷你巷弄中

那是我的家鄉、我的夢
我曾經擁有的鄉情迷戀!

 
Erma分享於2013.10.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ma郁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